《刘中使帖》为唐代颜真卿闻知河北藩镇叛乱之将吴希光已降、卢子期被擒获的捷报时,所写的尺牍,行草书,8行,行41字。笔力雄健,线条遒逸联绵,有“钩如屈金,点如坠石”(宋朱长文《续书断》)之评。可与《祭侄文稿》相媲美。
《争座位帖》亦称《论座帖》、《与郭仆射书》,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,唐广德二年(公元764)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。行草书,传有七纸,约64行古诗。与《祭侄文稿》、《祭伯文稿》被合称为“颜书三稿”。与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并称为“行书双璧”。
又称《中兴颂》,颜真卿63岁书丹,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。此碑内容为“记平安史之乱,颂大唐中兴之事”,此碑属大型摩崖石刻,横416.6厘米,纵422.3厘米,楷书,计21行,每行20字,共计332字,字径在15cm左右,是颜书传世作品中字迹最大者。
《祭侄文稿》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。共23行,凡234字。 纵28.2厘米,横72.3厘米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《祭侄文稿》与东晋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北宋苏轼的行书《黄州寒食帖》并称为“天下三大行书”,亦被誉为“天下行书第二”。
《颜勤礼碑》,唐 颜真卿 撰文书丹,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(779年)。楷书,碑文一通。残石175×90×22厘米。碑四面环刻,存书三面。碑阳19行,碑阴20行,行38字。左侧5行,行37字。
《蔡明远帖》(772年),十八行,一百零四字。是颜真卿公的传世名帖,行书书写,神采飞动,笔势雄奇,姿态横生,得自然之妙。释文:颜鲁公送明远序。明远,鄱阳人,真卿昔在平原即与从事。及来江右,无改厥勤,靖言此心有足多者。昔余缘事受替,归止金陵,阖门百人,几至餬口。
《郭敬之家庙碑》,全称《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》。自署广德二年(764年)十一月二十一日立。碑为螭首方座,318×170厘米。碑阳凡30行,行58字,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。
《八关斋功德记》,全称《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》。自署立于大历七年(772年)五月八日。唐大中五年(851年)田悦补篆额,同年正月一日崔倬跋。368×83厘米。石幢八面刻,每面8行,行28字。石幢存河南商丘开元寺。